• 2017-12-25 06:57:07
  • 阅读(6829)
  • 评论(10)
  •   央广网北京12月24日音讯 据我国之声《新闻晚顶峰》报导,本年早些时候,我国之声独家报导了“生物物理医治仪检测过敏原被指不靠谱”的新闻,记者查询发现,从德国引入的百康、摩拉两款仪器拉斯维加斯平台,被各大医院广泛用于过敏原检测。但有国外论文以为,此类仪器不靠谱,乃至有论文称该技能是“伪科学”。

      报导播出后,国家食药总局、国家卫计委下发文件,要求制止此类仪器检测过敏原,并对两种产品的注册请求予以驳回不,这意味着,新出产的此类仪器无法在国内出售。但记者查询发现,仍有不少医院在违规运用此类仪器检测过敏原,更有医师说出了“大真话”,“底层查的没那么严”。

      在报导播出后,国家食药总局对报导中所说到的“百康、摩拉生物物理医治仪”违规用于过敏原检测一事进行排查,发现对此类产品的批阅规模,仅限于“临床用于患者过敏性疾病的辅佐医治”,并没有同意其用于过敏原检测等用处,经监管部门核实,部分医疗机构存在将该类产品超规模运用的状况。国家卫计委要求,不得将仪器用于违规用处。

      可是据记者查询,全国各地仍有多地医院将此类仪器违规用于过敏原检测。记者以患者身份来到北京一家民营医院,发现他们仍在运用此类仪器检测过敏原,并给记者做了全套检测。

      检测之后,记者俄然发现自己对鱼、花生乃至糖精都过敏了,记者表明自己对这些并没有过敏症状,这位医师说,检测阐明行将会呈现过敏。现在“生物物理医治”技能不打针不吃药,快速得出成果,一般都让患者做。

      医院:不能喝酒,一切鱼不能吃,花生不能吃,牛肉不能吃,木耳这些。

      记者:但我之前这些也没事。

      医院:这一段时刻不能吃。

      记者:什么叫这一段时刻?

      医院:这个不是毕生不变的。

      记者:如同我最近喝酒、吃鱼也没事。

      医院:留意一下。

      记者:这检测靠谱吗?

      医院:还能够,贴那个得48小时,并且有的人会起泡,会过敏很严重,一般不做那个。

      不仅是在北京,记者查询发现,在上海、吉林、山东等地也有不少医院仍在运用此类仪器检测过敏。

      为什么在国家下文之后,仍有医院不恪守规则?并且原始给仪器同意的“过敏疾病辅佐医治”,终究是什么?有用吗?生厂商之一的摩拉公司我国代理商总经理姜庆峰在被记者问到这一问题时,一时刻也答不上来,主张记者去网上找找,或许找用过的专家问问。

      记者经过百度查找“过敏”+“辅佐医治”等关键词,并没有发现对“过敏性疾病辅佐医治”的解说。

      在姜庆峰的介绍下,记者联络到了自称用过此类仪器且作用非常好的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隶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平,可是在采访中,徐平却把记者当做了设备出产商的人,道出了背面的“隐秘”,国家不让用此类产品做过敏原检测了,他们还有其他方法,这个辅佐医治仍是医治,其实都由他们灵敏把握,仪器照旧能够用。

      记者:国家说不让做过敏原检测了。

      徐平:那你做医治不就完了。

      记者:辅佐医治?

      徐平:啥叫为主,啥叫为辅,这个灵敏把握,可是你们这得做作业,这能够改动。

      徐平说,尽管国家要求制止生物物理医治仪做过敏原检测,但到了底层都不严格执行。

      记者:您的医院接到上级的通知了么?

      徐平:没事,顶多把事务停了。到底层没那么严格执行,国家说说去吧,底子没有道理的作业。

      徐平主任还主张,厂商要多做作业,让被撤销的注册证康复,不然今后就没得用了。“新设备能不能办到证就是你们的问题了,我们老设备有证一向用到坏就完事了,新设备你想做作业,你否了我们将来买啥,今后就没有用的了。”

      关于“生物物理医治”、“生物共振”理论,长时间从事过敏疾病医治的北京大学榜首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玲玲通知记者,她从业多年,相关文献看过许多,如果该技能真的推翻了过敏范畴基础理论,应该会有许多相关研讨文献,但有关该技能的文献很少。循证医学年代,药物和疗法是否有用,要拿依据、拿试验数据说话。“在临床上说有用或许更先进,一般都是和经典的进行比较,有优势才有上市的价值,如果和它平行都不必定有价值,更甭说这种说不清道理的。”

      刘玲玲通知记者,她在治疗中也看到患者从前拿着此类仪器的检测成果来进行咨询,发现检测成果不稳定。乃至可能会形成误诊。“一个人比方牛奶过敏,今日查的和之前查的要共同才行,不能说今日有明日没有,你用了这样的仪器查看可能不去用正规仪器了,占用了医疗资源,让患者花了钱却不能解决问题乃至误导患者。”

      国家严令制止,到了底层却被某些医师坦言拉斯维加斯娱乐“不严格执行”还冠上了“灵敏把握”的帽子。在患者生命健康面前,某些医师向记者说的“大真话”,值得沉思。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