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昔天天风吹日晒,还常因飓风、赤潮担惊受怕。”养鱼几十年,59岁的颜家强没想到,快到退休年龄了还能体会一把“高科技”,“现在每天动动手指就能操作设备。”
上一年9月,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交融深海饲养装备“闽投1号”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下水。本来在近海养鱼的颜家强,受聘成为“闽投1号”工人,工作环境迎来改动。“曩昔渔民最怕渔网上长东西,海藻能把网目堵住,海蛎会把渔网磨破。”颜家强说,有了“闽投1号”,饲养网箱能够主动清洁,还能抗御超强飓风。
“渠道主体长92米、宽36米、高27米,甲板可活动面积达3000平方米。”“闽投1号”运营总负责人许航介绍,渠道水下饲养水体达6.2万立方米,每年可出产优质大黄鱼600吨,年产值达1亿元左右。
离别传统渔业,迈向才智渔业。在“闽投1号”才智渔业体系显示屏上,记者能明晰看到大黄鱼活动的现象。水下安装有声呐、视频监控、海流监测和传输设备,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饲养计划。“在深海饲养的大黄鱼,活动水域比传统饲养广大,体形、肉质更挨近野生大黄鱼,市场价格更高。”颜家强说。
渔旅交融也是“闽投1号”的展开方向。根据宽广的甲板空间和安稳的主体结构,“闽投1号”建有海景客房、海上餐厅、智能会议室等功能舱室,并装备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设备,完成饲养渠道的多功能及绿色低碳可继续展开。
福建是海洋与渔业大省,上一年海洋生产总值近1.2万亿元,占全省区域生产总值的1/5;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出口额均为全国榜首。
“关怀海洋、知道海洋、经略海洋”。近年来,福建不断强大海洋新兴工业,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展开,活跃助力海洋强国建造。
到2022年末,全省累计投建深远海饲养渠道17台套,深远海饲养迈出坚实脚步。
饲养大黄鱼,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渔民宋向国曾走过弯路,“曾经光想着扩展饲养面积,环保认识不强,导致饲养区地点水域水质变差,养鱼成活率也跟着下降。”
生态环保倒逼工业晋级。2018年,宁德市大规模展开海上饲养归纳整治,在全省首先对传统的木质渔排进行晋级改造,共清退和晋级改造渔排142.7万座。一起,拟定海水饲养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区分禁养区、饲养区和限养区,摒弃本来的粗豪展开形式,推进绿色健康饲养。
海风徐来,碧波荡漾。从空中俯视,84口新式塑胶深水网箱严密相连,宛如一块块“蓝色良田”。宋向国说:“我地点的公司,大黄鱼年产量由本来的7500吨进步到了8500吨。”
渔业增产,水产良种是要害。在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哲龙告知SHIB币最新消息记者,公司培养有“闽优1号”等8个海带良种,质量更优、抗病害才能更强,“增产2倍多,亩产值添加1万多元。”连江县还建立起鲍鱼种质资源库,现在已具有绿鲍、红鲍、黄鲍、皱纹盘鲍等多个原种,其间自主培养的“福鲍一号”本年投苗量可达6亿粒,同比增加超2倍。
“要有好收成,得有好种源。”林哲龙深有感触。近些年,福建施行大黄鱼、鲍鱼、海参等种业立异与工业化工程,建成大黄鱼、海带、花蛤、鲍鱼等苗种工业化生产基地,构成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及品牌,首要饲养种类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
“咱们要继续推进海洋科技立异、水产种业工程、才智海洋建造等重点工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表明,福建将进一步完善海洋与渔业工业链条,继续增强工业展开新动能,全力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展开。(记者 蒋升阳 付 文)
(本报记者翁宇菲、张博岚、王影迪参加采写)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