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29 20:57:48
  • 阅读(9787)
  • 评论(13)
  •   新华社重庆6月29日电 题:重庆黔江:一个武陵山乡的"养蚕经"

      新华社记者赵小帅

      "17805元!"韩中梅手里挥着春蚕第二批次鲜茧收买单,兴冲冲地向记者喊道。

      种桑养蚕第二年,51岁的蚕农韩中梅就养出了"一级茧"。收买价每公斤47.5元、收益稳妥每公斤3元,加上榜首批次近5万元的收入,韩中梅本年的春蚕茧卖出了6万多元。

      3地利间里,坐落武陵山区的重庆黔江区太极镇蚕茧收买站一片繁忙现象,工作人员将蚕茧装好,随机抓取一把称重测级、依质定价。粒粒蚕茧每年榜首季自带"矛头":茧色皎白,茧衣疏松且有光泽。待工作人员评级结算后,蚕茧被送上车,踏上了制造织绸的传奇"丝路"……

      "春蚕至关重要,它影响着蚕农一年的积极性。"太极镇党委书记刘质彬告知记者,今春风调雨顺,桑树枝繁叶茂,春蚕茧的质量要比从前好。

      黔江区是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国字号"的背面离不开才智养蚕的助力。在太极镇李子村,占地4亩的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刚刚投用,只是一条小蚕饲育生产线,就可以完成上线、消毒、给桑到下线的全主动化操作。

      "厂子投用前,老百姓靠烧柴共育蚕种,质量良莠不齐。"太极镇人大主席陆周说,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完成了温度和湿度主动调理,育出的蚕种巨细均匀,质量整齐。

      在共育工厂度过二龄期后,小蚕"落户"蚕棚。在李子村的一个标准化养蚕车间内,近两米高的蚕架被隔成三层,每一层构成一个蚕台,等蚕到了五龄期,鳞次栉比的大蚕在上面啃食桑叶,扩展蚕台面积火烧眉毛。

      本年年初,蚕台由3层改形成6层,记者在现场看到,蚕农经过升降梯不到一分钟就从蚕台榜首层抵达第六层。"蚕子上楼"后,车间养蚕数量翻番,全年可完成经营收入45万元。"在没有新占地的情况下,增加了养蚕面积,蚕茧的产值和质量双双得以进步。"黔江区林业局副局长潘国权说。

      除了才智养蚕、扩展养蚕面积,焕新老技艺还有一些新手法:建造高标准优质蚕桑基地,施行水肥一体化复种演示桑园,推行"桑+菌""桑+菜""桑+鸡"立体种养,力求产出好茧子。整个春季,太极镇养蚕种1750张,每张均匀产茧49.81公斤,单产门罗币创前史新高,小镇的产茧量已接连6年居黔江区榜首。

      武陵山乡的黔江桑蚕"一年喂四季,四季养七批"。端午节往后不久,春蚕告一段落,迎来夏蚕。韩中梅使用时刻短的农闲时刻,整理蚕沙、消毒蚕棚、打理桑园……看着蚕台上的榜首批夏蚕,她有了新方案:"要比春蚕再多养3张……"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