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白叟热爱"玩字",研讨甲骨文20年
他编写出十本汉字书本,想免费送给有需求的人
近来,扬子晚报收到一封西瓜数据老读者来信:"我本年90多岁,退休后花了20年时刻写了一套关于古汉字文学的书本,有130多万字,现已出书。现在家里还剩几千本书,我想把这些书免费送给有需求的人。"扬子晚报记者联络后得知,这位老读者名叫冷继民,来自南京玄武区。二十年前,他在英国帮女儿带外孙时,迷上古汉字研讨,花费20多年时刻,编写出十本汉字文学书本,仅《说文解字》就手抄了两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冷继民研讨古汉字,是在英国开端的。20多年前,他从作业岗位退下后,被女儿接到英国照料小外孙。空闲空隙,喜好读书的他一家家"打卡"当地图书馆,发现了许多关于我国古汉字研讨的书本……其时的他70多岁,却像儿时爱上"汉字识读"相同,再一次被古汉字的精妙组合所招引。
每天一早,送外孙上学后,他便守时出现在图书馆。"拿几块三明治,一瓶水,在图书馆一坐便是一天。"女儿下班接完外孙,再把他接回家。
也便是在那时,他开端准备编写第一本古汉字研讨的书本,边学边写专著。修改打印、排版印刷、邮递,根本都是由他自己完结,偶然儿女会帮助分管其间的作业。
现在,冷继民合计整理出十本关于古汉字文学研讨的图书,现已正式出书。2287页,累计132万多字,包含《诗经·雅和颂》《诗经·十五国风》的金文版别、《尚书》甲骨文版别等。
他期望凭借媒体的报导,将这些书捐献出去,"南京市的机关、大学、中学、各企事业单位图书室,凭单位正式介绍信,都能收取一套。"
走进冷继民的家中,迎面而来的便是他描摹的各种古文字书法。甲骨文、金文、行书、隶书、繁体字……各种字形,包罗万象,手抄本被他堆积在客厅一角,墙壁上也挂满了他自己手写的古汉字书法,其间最多的便是甲骨文。
一切字形之中,冷继民最喜欢的便是甲骨文。他在书中的一篇跋文里写道:"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有一个特色是古汉字、经典文章以及传统书法,三位一体并存。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规律性,与经典文章的思想性和书法的艺术性,三者融会贯通,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风华独绝。"
在他看来,甲骨文最能体现出汉字"三位一体"的特色:它象形,领会,像字又像画。
冷继民向记者举例, 比如说"名"字:"由月牙形的‘夕’和‘口’组成,太阳落山之后,在没有灯火的情况下,要用嘴巴喊人,或许自报姓名,才干分辩对面的人是谁。"
采访中,白叟家尽管说话时断时续,但是在和记者聊到古汉字背面的"趣味"时,仍然是喋喋不休的,"现在我还能写一些大楷书法呢。"(扬子晚报)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