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08 09:17:35
  • 阅读(12102)
  • 评论(10)
  •   【环球时报驻埃及、英国特派特约记者  黄培昭  纪双城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瑞典学院7日宣告,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赞誉“他毫不妥协并充溢同理心肠深化探究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心着那些夹杂在文明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在斯德哥尔摩告知媒体,古尔纳在得知获奖音讯时正在厨房里,评委会与他进行了“长时间且十分活跃”的对话。“我认为这是个恶作剧,”古尔纳不敢相信自己获奖。奥尔森点评称,作为一名作家,古尔纳“一向以极大的同情心深化了解东非殖民主义的影响,及其对颠沛流离者和移民日子的影响”。

      我国读者眼中的冷门作家,曾提名英国布克文学奖

      由于这位作家迄今还没有著作引入我国,他对我国读者来说可谓“冷门”。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时为英国保护国,现为坦桑尼亚一部分),上世纪60年代以难民身份前往英国。在近些年退休前,古尔纳是英国肯特大学的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古尔纳在21岁时开端写作,虽然他的母语是斯瓦希里语,但他一向运用英语写作。在青少年时代,古尔纳见证了英国殖民前史关于家园的影响,他的书中有许多文字回溯了自己作为桑给巴尔岛上的阿拉伯后嗣遭到的种族歧视,这也是他脱离当地的原因。直到1984年,古尔纳才有时机重回故乡,在父亲临终前见他一面。

      迄今为止,古尔纳共出书10部小说以及一些短篇故事,难民日子是一向不变的主题。其间,古尔纳创造的第四部小说、于1994年出书的《天堂》被认为是他作为作家的一次打破。小说内容以古尔纳在1990年的一次东非之旅为创意,叙述一个生长与哀痛爱情交错的故事,还有关不同国际与崇奉系统的磕碰。这部著作为古尔纳取得布克奖提名,令他在英国文学界知名。

      “为非洲文学做出重要奉献”

      诺贝尔奖官网评论称,古尔纳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推翻了殖民视角。英国《卫报》征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的点评称,从处女作《脱离的回想》叙述一场失利起义,到最新著作《来世》,古尔纳的著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他离乡背井的回想,向外界叙述了并不为人知的东非往事,“从故步自封的描绘中抽身,让其他地方的许多人看到了并不了解的、文明多元的东非。”

      在古尔纳的最新小说《来世》中,主角伊利亚斯在年少时被德国殖民戎行从爸爸妈妈身边带走,在与自己的同胞作战多年后回到了他的村庄。《卫报》将其描绘为“一部引人入胜美萨门窗的小说,将一切本应被忘记的人会聚在一起,并回绝将其除掉”。

      美国《纽约时报》征引文学评论家胡恩苏的观念称,古尔纳为21世纪非洲文学做出两个重要奉献:“第一个奉献是向读者展现非洲移民问题的方法——在古尔纳看来,这应作为界说非洲人的一个重要参阅要素。第二个奉献是对建构和了解宗族社区前史是有意义的。”本年早些时候在承受非洲网站采访时,古尔纳谈到自己在书中企图说明人们受战役和殖民主义的影响,但并不该被这些阅历所界说。

      被批缺少多样性,诺奖转向“亚非”

      与从前获奖者相同,古尔纳将取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在7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发布前,法新社曾评论称,在120年的前史中,担任颁布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学院一向在为西方人“加冕”。此次,瑞典学院可能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来自亚洲或非洲的作家,由于该组织此前许诺会使奖项更具多元性。“虽然瑞典学院付出了许多尽力,但典型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形象仍是很简单猜到:男性、来自西方国家、通常在欧洲、著作不流畅、用瑞典学院能够阅览的言语写作或现已得到翻译。”

      统计数字显现,自1901年初次颁布诺贝尔文学奖以来,117名获奖者中有95名来自欧洲或北美,其间15名是法国人,在一切国家中最多。此外,117人中仅有16名女人。虽然瑞典学院长时间坚持“获奖者仅以文学成果为依据,并没有考虑国籍”,但2017年迸发性丑闻并于次年初次停发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组织表明将调整评选规矩,以完成地域和性别多样性。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2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