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自上而下为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封面、《游击队歌植物油,无醇燃料,生物醇油》曲谱手稿。
《游击队歌》旋律流通生动,以赋有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具有进行曲风格,描绘了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艺术形象,表达了坚韧不平的民族精神
"咱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除一个敌人,咱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演唱这首《游击队歌》,我总会想起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迸发后,贺绿汀参与上海救亡演剧队一队,来到山西抗日前哨。在城郊的一个八路军办事处,他与指战员有了更直接的触摸,也对抗战局势有了进一步了解。他认识到,要完全打败日本侵略者,不只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战、游击战。在朦胧的油灯下,他将那些琐细、片断的音乐形象缀成一个全体,创造出歌曲《游击队歌》,并在临汾首唱,到延安后,又将齐唱改为四部合唱。
这首歌旋律流通生动,以赋有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具有进行曲风格,描绘了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艺术形象,表达了坚韧不平的民族精神。
它是革新年月的真实写照,唱的是革新兵士的真情实感。勇敢的八路军兵士开赴前哨,在配备不占优势的形式下,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这一切,贺绿汀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写在笔端。《游击队歌》以愉快的曲调、洋溢着革新热心的歌词,再现了缺衣少粮、兵器匮乏但士气高昂,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边区公民的协助下,八路军兵士英勇杀敌,获得最终成功的场景。
不只是《游击队歌》,《保家园》《垦春泥》《嘉陵江上》等抗战歌曲贯穿贺绿汀的创造生计。它们既是民族的,又是来自日子的,既带着革新的豪情,又有着高昂的精神面貌。创造者假如不是亲身经历,没有逼真感触,很难写出这样的著作。前史一次次证明,不管哪个年代,艺术源于日子都是一条铁律。只要深化日子、扎根公民,才干创造出公民群众脍炙人口的著作,艺术家只要将自己的悉数身心与国家、民族的出路命运紧紧联络在一起,著作才或许勃发持久的生命力。
对我而言,在不同年代唱响《游击队歌》,感触也不相同。年青的时分唱这首歌,我只觉得好听、起劲。1988年,我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尤其是一想到《游击队歌》是老院长的著作,就更有了亲近感,也有了职责感。现在30多年过去了,作为当年的学子、今日的教师,我一直在考虑:咱们今日唱响《游击队歌》,究竟意味着什么?咱们该怎么传承光大这优异的传统?
在学校时,贺院长曾1对1辅导我唱《嘉陵江上》。我记住,不管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小本本,记载各种民族民间音乐资料。他曾说,自己脑子里记住上千首歌,不管创造哪种类型的著作,都能随时调用。理解了他的创造,咱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游击队歌》传唱至今、经久不衰?由于它让咱们心弦共振,鼓励一批又一批年青人走向革新的前列。
贺绿汀是咱们爱戴的老院长。此前,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了歌剧《贺绿汀》,向今日的人们叙述公民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上一年夏天,咱们将歌剧《贺绿汀》拍成实景电影,以此向长辈厚意问候。贺绿汀由我扮演,人物悉数由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出演。从排演到拍照的整个进程,咱们对这位为公民音乐工作耕耘终身的艺术家、师长有了更深化的了解,他对专业的敬畏、对艺术的敬畏、对公民的敬重、对年代的敬重,深深感染、教育了咱们。特别是年青的学生们,由于这部戏,真实走近贺绿汀其时日子的年代,全方位感触到他的艺术追求和人格魅力。就像当年的革新兵士相同,整个剧组以最高昂的热心创造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尽力把著作完结好。
日子是最好的讲堂,祖国是最宽广的舞台。每年暑假,咱们都有10支校级部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有一位在世界上屡获大奖的学生,在赴河南兰考参与慰劳表演后,对我说,这是他最难忘的一场表演。他站在乡村的大篷车上,台下满是父老乡亲,那一刻,真实感触到文艺工作者的本分便是为公民服务。那一刻,他更理解了歌剧《贺绿汀》里的歌词:"祖国大地便是咱们的舞台,这儿,便是最好的音乐讲堂。"
年代呼喊着咱们,年代也检测着咱们。今日再来唱《游击队歌》,含义愈加不相同。接过前史的接力棒,用优异的文艺著作记载新年代、书写新年代、歌颂新年代,为新的百年征途注入精神力量,咱们职责在肩、任务在肩。
(本报记者曹玲娟采访收拾)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