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07 17:10:06
  • 阅读(10476)
  • 评论(5)
  • 间隔2022北京冬奥会还有300天左右的时刻,北京赛区的各大场馆预备好了吗?未来的冬奥会将是什么样?严厉的防疫要求是否会减弱体育赛事带来的高兴?这些问题唯有经过一次次测验回答。

    从4月1日至6日,"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验活动,现已在北京五所冬奥场馆演练了六天。其间几大场馆的冰面、硬件、场馆团队,以及助力竞赛运转的高科技项目,在各种压力下进行了实在测验。测验活动让运动员见了冰,项目团队见了实在的赛场,观众才智了高科技的法力。从测验看未来,才会对冬奥会有更多等待。

    为冬奥练"冰":制冰用水比饮用水规范还高

    几天来,北京冬奥赛区的五大场馆,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冰立方和冰丝带速滑馆,接受了"相约北京"冰上测验活动的查验。"那里的冰怎样样?"是五大场馆首要要回答的问题。

    在国家体育馆,场馆常务主任雷鸣介绍,制冰作业邀请了尖端制冰师多恩·莫法特,并从齐齐哈尔选调了15名国内制冰师辅佐。多恩有过三届冬奥会的制冰阅历。

    为了协助国家体育馆制冰,多恩两次来华,参加制冰、混凝土降温、刷漆、清冰等全进程,还在包含驾驭清冰车、板墙保护等悉数环节,对国内制冰团队进行了练习。

    冬奥团队制造的冰面与众不同。清华大学冰球队队长万皓元说,他在练习和竞赛中一滑行,就觉得国家体育馆的冰面十分好。"从平坦度到细腻程度,都特别好。运球时,在场所里各个视点都十分的平,舒畅。这应该是咱们参加一切的竞赛中,滑行过的最好的冰。"万皓元说。

    在首都体育馆,场馆团队担任人兰立说,现在的首体冻出来的冰,不只平坦细腻,还不起雾。他介绍,首体是用全新的技能造冰。制冷技能运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能效提高20%以上;除湿热循环同步完结。

    兰立介绍,首体接受2014年国际冰壶男人锦标赛时,几乎"现了眼"。"本来咱们申办的时分决心满满,可是制冰师来的时分发现,老馆的设备落后,除湿功用不行。湿度一大,冰面简单起雾,达不到竞赛要求。后来暂时加了除湿设备,才完结了竞赛。"兰立说,"现在首体的制冰技能,能保证冰外表温差不逾越0.5℃,制冰进程发生的废热用于除湿、冰面保护、场馆日子热水,什么都不糟蹋。"

    为了保证冻出的冰面不丢失,各个场馆也使出不同的招数。现在变身为"冰立方"的国家游水中心,从前以膜结构透亮房顶,成为2008夏日奥运会时最美丽的场馆,但现在冰立方竞赛大厅上方的房顶已看不到天空。

    据介绍,由于冰壶对冰面有着极高要求,而阳光直射会影响冰面的质量和作用。为此场馆对膜结构房顶进行了遮黑处理,在蓝色膜结构下掩盖PVC膜,给水立方罩上了一层可拆卸"外壳"。

    冰立方精心打造的冰面,在测验活动期间得到运动员的认可。几天来"冰立方"进行了三轮12场冰壶竞赛。北京市混双二队队员乔勃棕表明,"冰立方"的冰面真的很好。"肯定是国际级水平,并且很平稳,在上面竞赛的感觉很好。这次测验活动都是依照奥运会规范进行的,很高兴有时机领会这么高水准的硬件和服务,感触到了冬奥会的气氛。"乔勃棕说。

    能形成这么舒畅的冰,冬奥场馆各安闲制冰的水上做了文章。国家体育馆场馆媒体副主任潘忠明介绍,国家体育馆场馆的制冰机组设备是依照最高的规范来进行布置,制冰用水也都经过了层层的过滤。"能够说,制冰用水不光到达饮用水的规范,甚至比饮用水的规范还要高。"潘忠明介绍,制冰进程中该走的进程,一步也不能省。"比方要制冰,先要给底下混凝土层降温。不光要保证必定的温度,并且降温的时刻也有要求,不然就简单开裂。"

    为冬奥"练人":中外"老兵"将奥运阅历传给新人

    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测验活动期间,见到了不少参加过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外"老兵",他们也将奥运阅历传递给一代新人。这些新人能否经过一次次测验生长,老练,是冬奥会顺畅举行的关键因素。

    制冰时刻比前次提早了3天

    北京五大冬奥场馆,清一色启用来自国外的制冰师担任场馆主制冰师。比方国家体育馆邀请了服务三届冬奥会的多恩·莫法特;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延聘参加过5届冬奥会速滑的加拿大人马克。他们的团队里,则是清一色的我国学徒。

    跟从马克学习制冰的,是专门培育的大学生制冰人才。他们来自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双冰场馆"制冰人才订单班。2019年,"冰丝带"和"冰立方"一起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协作,开办"双冰场馆"制冰人才订单班,为国内冰上运动项目"冰务团队"培育、储藏人才。这次测验活动,班里22名学生来到"冰丝带"进行制冰实习,10人去"冰立方"参加作业。

    国家速滑馆团队担任人武晓南说,他看到的,是年轻一代对冬奥会的热心:"场馆制冰触及很多作业,有些使命对不满20岁的学生来说是很辛苦。一起,这群孩子经过与国内制冰师和国际尖端制冰师交流学习,自己也有十分好的提高。"武晓南介绍,"本次制冰作业,中外方团队协作愈加默契,制成的赛道愈加皎白、洁净。经此一役,团队对测验活动甚至冬奥会的制冰更有决心。"

    提到制冰速度时,武晓南提到了一个细节。"制冰师马克有个习气,制冰之前都会蓄须,制冰完结后会把胡子刮掉。但当我前天见到他时,发现他现已比计划早几天把胡子刮了。也便是说,此次制冰的时刻比前次的14天提早了3天。"

    这也是一切北京冬奥冰上场馆都在做的,将作业流程详尽到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

    测验活动的记载精确到秒

    国家体育馆的潘忠明介绍,此次测验活动对标奥运水平,场馆每一个细节记载精确到秒。"咱们首要依照国际冰联的有关规矩,对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详细的进程都进行了详细的研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有桌面推演,也有实践模仿,尽或许模仿出高水平的竞赛中或许呈现的各种情形,针对这些情形做成应对计划,记载下来制成脚本,一切的记载都是精确到秒,对整个测验进程进行的练习都是有针对性的。"

    不同的场馆依据接受项目的不同,面临不同的压力。五棵松中心的压力,是保证在竞赛时刻按时开球。"间隔开赛一个半小时,咱们场馆团队就要发动90分钟倒计时,"五棵松中心团队担任人陈双表明,团队参阅高水平冰球竞赛的流程,为五棵松做了倒计时计划的测验。

    "咱们会从开赛前90分钟,一直到开赛那一刻,做90分钟倒计时,咱们从体育展示,赛时,到颁奖环节。还有物流等等各个事务口悉数打通,撰写了这个详细到每一秒的倒计时的脚本。"陈双表明,几天来她们经过测验赛,对这套脚本进行演练,"咱们依照这个脚本,在前期也是进行了屡次的演练,来保证咱们能够在既定的竞赛时刻按时开球。能一秒不差,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流程。"

    首都体育馆面临的压力,来自两个最抢手的冬奥项目,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奥运竞赛将在首都体育馆的同一块冰面举行,冰面转化时刻只要两个小时。

    兼任首体场所转化项目担任人,也是测验赛裁判长的申鸰介绍,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在冰面厚度、制冰温度、保护垫厚度、裁判座位、拍摄机位、景象方面彻底不同,都需求进行场所转化。

    此前,首体进行了两次预演。第一次,光换防护垫环节,用了40多分钟。"之后咱们进行了一个协调会,学习了平昌和索契冬奥会的竞赛,转化的视频,让各个部门了解自己的责任,了解应该怎样转化。"申鸰说。第2次,换垫时刻缩短到27-28分钟。

    为冬奥"练技": 树立依据5G的转播高科技

    举行一届成功的冬奥会需求什么?需求树立依据5G的转播高科技,还需求针对运动员、观众,甚至媒体等各种人群需求的了解和服务技能。这些"技",是每一届成功的冬奥会都需求的。

    在"冰立方",场馆运转团队的媒体服务部门,明显十分了解媒体的需求。依据防疫带来的交际间隔要求,在测验赛期间,冰立方的混采区,要求记者与运动员必须有2米的阻隔间隔。

    让媒体感动的是,冰立方的新闻团队,了解媒体的需求,是明晰收录到运动员的声响和画面。虽然2米的阻隔区让媒体设备架起遇到费事,作业人员和志愿者向电视媒体伸出援手,协助为媒体递话筒、调试灯火。在混合采访区采访时,作业人员主动协助记者招待路过的运动员,还提示咱们留意坚持交际间隔和次序。

    黑科技"利器"用于防疫

    严厉的防疫要求,好像给场馆运转团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比方,在人员来往络绎不断的体育馆中,要求团队在一会儿找到那个体温反常的人。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就有这样的黑科技。

    4月3日,五棵松运营团队在1000多名作业人员中,精确甄别出物体识别屏,移动滑轨屏,大屏互动一名发烧的志愿者。这位志愿者自己刚刚感到有些体温反常,就得到医疗服务。这黑科技,便是一片张贴式体温计芯片。

    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医疗和防疫副主任尹金淑展示了这款黑科技防疫利器。只需将手指肚巨细的体温芯片,用创可贴贴在腋下或上臂,在手机App端绑定设备,受测者的体温数据改变就会在手机页面明晰展示,并可主动丈量、主动上报后台。防控值守端作业人员正是据此,在当日及时做出了应对。

    尹金淑告知北青报记者,患病的作业人员被发现后,场馆发动了救治和防疫机制,一起展开流调作业。"直到核酸检测阴性成果出炉,防疫体系得到了一次十分好的查验。"

    对防疫的要求,正在催生北京冬奥组委对新科技的需求。在这次测验活动中,一些阅历了实战检测的高科技手法,让本来观赛受限的国际体育爱好者,反而解锁了愈加自在的,逾越幻想的新观赛方法。

    用"自在视角"技能观赛

    在国家体育馆,场内是测验活动的冰球竞赛,场所外,在北京大学"科技冬奥冰雪VR"项目组成员盛骁杰的手机屏幕上,正常竞赛的运动员,正在像《黑客帝国》里的尼奥那样,做着"子弹时刻"的旋转。

    "在大型的体育赛事中,用自在视角技能观赛,曾经还从来没有过。"盛骁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正在进行的竞赛画面就会转化视点,选好视点时,松开手指,竞赛就以新的视点继续进行。

    这样的画面,只用了200米的环形轨迹和40个摄像头,以及自主产权的前端算法。当然还要有我国搭设的5G数据传输环境,才干保证观众能够舒舒畅服地躺在国际任何旮旯,就能在手机上看到这样的画面。

    除了手机,电视、头盔也将成为"自在视角"观赛的运用终端。北京大学教授、此次"科技冬奥"相关项目担任人陈宝权介绍,场馆未来做转播,能够对转播的途径进行规划,就像拍电影。

    "VR的作用是供给自在视角。不像曾经的电视转播,便是几个摄像机位,由导播切换。未来直播的时分,就能够依据用户的需求,自己界说喜爱的竞赛机位。"陈宝权说。

    尔后,高容量的视频信号将经过广电网、5G网、因特网等各种网络传到云上、中心服务器,最终经过网络回传到各个用户的终端上,比方电视、手机、头盔等。

    这便是"科技冬奥"的方针,经过冬奥会,为国际探寻更好的未来城市日子解决计划,完成对人友爱、对环境友爱、对工业友爱、对社群友爱的人类城市日子永续方针。在本次测验活动上,咱们正在见证未来。

    本组文/本报记者 褚鹏

    拍摄/本报记者 魏彤 黑建军 统筹/杜锐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