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8 16:00:16
  • 阅读(461)
  • 评论(15)
  • 中新网杭州1月28日电(记者 李典)"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作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后的又一条文明古道,途经浙江杭州、绍兴、台州等地的"浙东唐诗之路"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批诗篇、书法、茶道等中华传统文明珍宝。

    当下,怎么重拾"浙东唐诗之路"文明精华,使其再次勃发往日光荣?1月28日,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代表通道"上,浙江省人大代表、绍兴市新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求子平表明,散落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文明符号被串珠成链,正从梦中的诗意变成美丽的实景。

    在求子平看来,"浙东唐诗之路"是诗路文明带的领头羊,具有深沉的前史沉淀。他向记者介绍,晋唐以来,很多文人墨客自钱塘江进入绍兴,向南经过曹娥江,沿江而行,溯流剡溪,再由新昌沃洲、天姥山,抵达天台山,形成了一条对唐诗开展史发生严重影响、具有重要位置的"浙东唐诗之路"。据考证,仅在新昌,就曾有450多位唐代诗人在此留下1500多首诗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其间代表作之一。

    面临这样一条见识深沉的文明古道,浙江给予其较大"含金量"的顶层规划支撑。

    2018年,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上,时任该省省长的袁家军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初次提出"活跃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的战略部署,正式吹响了诗路文明复兴痛经的进号角。

    2019年,浙江省政府正式印发施行《浙江省诗路文明带开展规划》,提出以"诗"串文为主线,以"诗"为点睛之笔,着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文明带。

    审视"浙东唐诗之路"的复兴之路,这一全长近200公里的文明带,在途经区域的多重发力下,正变得益发耀眼。

    在"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倡地,新昌在浙江省首先编制《新昌浙东唐诗之路战略规划》,企图破解诗路文明带短少标志性遗存什物的难题:发动天姥山唐诗古驿道修正,举行世界学术研讨,推出"天姥山居""唐诗宴"系列民宿和农家乐……让走在古道上的人们亲自体会"诗心安闲""且歌且行"的唐诗神韵,与诗人发生心灵的沟通与共识。

    眼下,经过不断发掘和整理文明传承,当地正把天姥山这一地舆标志,打造成诗路文明带上的人文标志。谈及未来,求子平表明,接下来将着重做深前史文明与现代文明、山水风景与文脉传承、文明复兴与工业开展的结合文章。

    跟着一个个文明符号被串珠成链,"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诗篇之路、文明之路正逐渐迈向复兴之路、开展之路。(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