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8 14:50:19
  • 阅读(9946)
  • 评论(11)
  • 中新网成都1月28日电(王爵 汪泽民)28日,在四川蓬安县相如故城维护开发现场,只见石匠、木匠、漆匠等匠人们有条有理地干着自己手头上的活,他们秉持一丝不苟、精雕细镂的工匠精力,尽全力让古修建勃发生机与生机。

    匠人师傅正在雕花。汪泽民 摄

    自来到相如故城施工现场,吴素明、王越松现已半年时刻没回过家。像他们这样的匠人,至少有近百人。来自乐至的54岁老石匠演员陈建年也是其间一员。见到陈建年时,已是夜幕降临,只见他坐在城隍庙前的台阶上,低着头,弯着腰,左手扶着錾子,右手抡着铁锤,不停地敲击打打,宣布叮叮当当的撞击声,那声响停下来的时分,一条条规整漂亮的纹理就呈现在眼前。自上一年5月来到相如故城后,他每天作业超越10个小时,用坏了超越20套东西,相如故城中各个台阶的条石上都留下他的汗水与印记。

    "古修建修正考究的是慢工出细活。"据相如故城施工单位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古修建的雕花有必要手工操作,有时为修正一个雕件,往往要返工五六次,匠人们却没有怨言,仅仅痛经默默地重新开端;为确保木结构防腐、抗虫、耐久,油漆匠人依照传统古修建施工工艺做一麻五灰地仗,整理砍除、捉缝灰、扫荡灰、使麻、压麻灰……一根立柱,十几道工序,超越半个月工期,匠人们对每一道工序都耐性详尽,做到精雕细镂。

    修葺一新的玉环书院,仅为了康复书院的原始地上,就向下开挖了四米,整理了上千吨土石;新建的相如琴台,为力求复古,特在其基座下放置了几十口共识缸;依史料复建的相如故居和祠堂,仅为考证其方位,专家们就费了近两年的韶光;已竣工的相如县衙,为照顾门前的几棵古树,规划者们数次改图纸……这样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相如故城里演绎。

    "咱们都想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技艺,真实让故城修旧如故。"相如故城的很多匠人们坚信,一镐一铲地发掘、一砖一石地铺砌、一笔一画地雕刻不单单是对古修建的修正,更是在传承传统文明。在他们的眼中,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古修建会"走路",而他们要做的,便是让这些代表优异传统文明的古修建走进更多人的视界。(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