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大浪淘沙始到金(品尝赤色经典①)
本年,咱们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百年征途汹涌澎湃,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部部赤色文艺经典,刻印着一代又一代优异中华儿女接续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先进事迹,刻印着百年大党的愿望与寻求、情怀与担任。本版今天起开设"品尝赤色经典"栏目,叙述赤色经典的魅力,共享"我"与赤色经典的故事,复原回忆中的经典作品、经典形象,为奋斗新征途凝集精神力量。
"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众志成城!"
这首广为传唱的《工农兵联合起来》,生动体现了20世纪20时代革新者的豪情,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唱到了众所周知的电影《大浪淘沙》。
我参与《大浪淘沙》拍照是1963年。由于各种原因,电影一度停拍,直到1965年才完结拍照,1977年同观众碰头。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大革新时期的电影,讲了4个年青人在革新大潮中寻求、奋斗和分解的故事:1925年,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与在途中救起的逃婚的余宏奎,一起进了山东师范学校。在这儿,他们在共产党员赵锦章教师的启示教训下,开端触摸革新活动,并作出不同的人生挑选。在大革新的风口浪尖,有的人投身革新,有的人却投降了敌人。影片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党员形象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令人感动和难忘。
正如有谈论提出的,《大浪淘沙》遵从现实主义准则,真实再现了大革新前后风云变幻的前史画面。编导者让主人公在杂乱、险峻的环境中探究、寻求、奋斗,在革新浪潮中承受前史的挑选,并以不同结局标明:中国青年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马克思主义的路途,才是期望之地点。
《大浪淘沙》依据朱道南口述、于炳坤收拾的革新回忆录《在大革新的激流中》改编。影片拍照前,我与时任上海市房管局党委书记的朱道南现已相识。他是早在1927年就参与中国共产党的老革新,亲身阅历了"马日事故""广州起义"。《在大革新的激流中》写的便是他和战友们早年参与革新的奋斗阅历。
导演伊琳是我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老战友、老同事。他是我领会电影艺术的启蒙教师和入党介绍人。他以为男主角靳恭绶不管外形仍是性情都合适我来演,想方设法把我借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
初稿剧本名为《在激流中》,由伊琳联合朱道南和于炳坤改编,打磨到第五稿后叫《革新激流》。在改编中,伊琳别出心裁地以四兄弟结拜为引头,与本来写实的回忆录首要情节收支很大。夏衍看过剧本后,主张以剧中几个青年人的不同人生路途来清晰片名,终究以"大浪淘沙始到金"为立意,定名为《大浪淘沙》。
来到珠影厂后,我依照伊琳导演的尽心辅导,对刻画靳恭绶下了不少功夫。我拍这部戏时32岁,悉数拍完35岁。按理说,跟剧中男主角实践的年纪距离不小。为了让自己显得年青,我每天一大早起床,就围着大院跑步,加强体能训练。有一次,拍了一整天戏,咱们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扮演老大哥的简瑞超,从河里摸了许多鱼,咱们急忙用脸盆装起来,捡些杂草干枝,架起来用火炖熟,才美美饱餐了一顿。
咱们的外景拍照去过长沙、济南、青岛、武汉等故事发生地。影片中回收英租界的戏,是在天津五大路拍照的,由于实践的当地早已不是往昔容貌。这场戏局面很大,要求现场参与的大众许多。天津有关方面特别同意封闭了五大路的半条街,置景工人连夜安置成当年的汉口江岸海关。除了群演,天津各文艺团体的许多艺人都出了镜。
在济南拍戏时,有一场戏需求骑兵,济南找不到,就从边防部队调来8匹军马实拍。通过导演的设定,再加上后期制造时镜头剪接的处理,好像有数十匹马呈现相同。我在济南老火车站演说的虚化进场,就一两个有用镜头,也是折腾了大半天。伊琳导演的要求真实严厉。
到1964年9月,《大浪淘沙》的第一批样片冲刷出来,最初和结束的部分外景都没有拍。这时候,我忽然双眼看不见东西了!
那天正是拍"马日事故"的戏。我背着史进扮演的受了伤的教师赵锦章,一层层逃过叛军的紧密追捕,来到一处抛弃库房。很快叛军追杀过来,我急忙翻开窗户,想拼死把赵锦章背出去,可窗口被一根根铁条焊死了。
实拍的铁条是用橡皮制造的道具,我有必要做出很用力的姿态。那时,在窗外的镜头正对着我,我绷着脸,咬着牙,铆足力气扭弯铁条。只感觉,血往头部一个劲儿地翻涌,我就两眼冒金星,晕倒了。更糟糕的是,脑筋很清醒,知道大伙纷繁来扶我,却什么也看不见。
后来医师说,这是连日劳累,又严峻缺少正常的养分供应而呈现的眼盲,通过一段时间保养,能够康复正常视力。卧床歇息,短期内又不能拍戏,咱们的拍照只好拖延。
仔细的观众能够发现,我在这部电影里,不同的场景,乃至相同连接的情节中,胖瘦显着不相同,便是反反复复从头拍照的原因。感谢摄影师煞费苦心,用不同的机位和视点,尽可能地缩小距离。
《大浪淘沙》从改编、拍照直到修正发行,可谓好事多磨。周恩来总理亲身干预影片的拍照和修正,陶铸同志曾4次亲临辅导。在有关领导的主张下,咱们认识到,电影虽然是痛经叙述前史,但故事片彻底不同于纪录片,一定要归纳,要取舍,要艺术加工,不用拘泥于前史事件,电影艺术化才美观。
早在影片开拍时,剧组就以团体的名义写信给陶铸同志。咱们这个戏,写的是1925年的工作,而陶铸同志参与过1927年的广州起义。故事不相同,时代大致相同,咱们想请他讲讲早年参与革新的阅历。后来,陶铸同志来到珠影厂,畅谈了他当年参与革新的状况、广州起义的亲历,还介绍了反映其时武装奋斗的回忆录、中短篇小说及文章,主张咱们抽暇看看,提高刻画人物的水平。
1965年12月底,摄制组按期完结任务时,我现已回到北京。随后就听伊琳导演打来长途电话说,样片长达两个小时,多位领导一起到珠影厂看片。有领导提出,靳恭绶救赵锦章一段,"不要把咱们的英雄人物写成‘大力士’,能够改为用枪托砸窗户,或许用其他的肢体动作来衬托"。听伊琳导演讲到这儿时,我不由悲喜交集,为这种谨慎的创造情绪感动,也做好预备再赴珠影补拍。
关于这部戏,我是通过3年绵长的陪同才总算完结,天然十分重视工作发展。后来,我得知周总理也看了样片,并提出很详尽的修正意见。
也许是应验了《大浪淘沙》的片名,这部戏反反复复修正,我也十几次来珠影补拍,终究成片一个半小时左右。1977年3月,历经饱经沧桑,《大浪淘沙》总算与观众碰头!
有计算说,当年《大浪淘沙》的观影人次有20亿之多。人民日报刊登的观众点评说:"影片生动形象地告知咱们:大江东去浪淘沙,革新的激流中也总是有人落荒,有人反叛。天然,也更有人迎风斗浪,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的对岸……长河不止,浪花不灭,有着极端旺盛的生命力!大浪淘沙是前史的必定,大浪淘沙是革新的真理。"这是咱们想传达的理念。
(作者为电影艺术家,刘澍收拾)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