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8 10:10:08
  • 阅读(708)
  • 评论(13)
  • 寨身挺拔,四面峻绝,海拔1619米。

    瞭望薛家寨,79岁的田发义红了眼眶。父亲临终前想念的山寨,此刻就在眼前。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农人田发义,是老赤军田德法的儿子。88年前,18岁的田德法曾在此修寨筑堡,浴血战役。"老爷子常讲,跟着共产党,老大众才有盼头。"来到山寨脚下,田发义感慨万千。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30年代初,耀州照金一带,大部分土地被几家大地主所占,无地农人超越六成。苛捐杂税沉重,饥馑灾荒不断,老大众苦不堪言。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勇敢展开革命活动,组建了中国工农赤军第二十六军,成立了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依据地。跟着党政军领导机构迁驻薛家寨,这方峭壁石崖,成了赤军和游击队的大本营。

    寒冬时节,记者拾级而上,薛家寨背阴处仍覆盖着点点白雪。山寨走势雄奇,壁立千仞如斧劈刀削。山上的4个天然岩洞里,曾建立了1至4号赤军村寨,设有赤军医院、被服厂、修械所、后勤库房等,可容千人,易守难攻。

    "为了山寨安全,就要打堞墙,设哨所。"田发义说,父亲当年也参加制作防御工事,修整碉堡。打墙需求黄土,村寨所在之处却是石头山,"运黄土全赖热心的老大众拿肩扛、用背驮,运了半年多。"

    山上如火如荼,山脚也如火如荼。1933年春夏,山寨下的亭子沟口,农贸集市建了起来:小米、萝卜、豆腐、鸡蛋……赤军上集收买,遵循"公买公卖、大众先买"准则,快收摊时才收买所剩食蔬,纪律严明。

    "赤军去老乡家里买粮,从不白拿。"田发义常听父亲讲,"一到农忙,赤军就帮助耕地、收麦子,老乡给赤军纳鞋底,还给做荞麦搅团吃"。

    依据地里军民鱼水、蒸蒸日上,引得敌军凶相毕露。1933年9月,趁赤军主力外线作战,敌军从薛家寨后梁建议进攻。而此刻,山寨上仅有政治保卫队留守。

    兵寡势孤,形式危殆!在习仲勋同志指挥下,赤军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的干部工人,纷繁拿起兵器;妇女游击队的整体队员,也毅然投入战役。秋雨滂沱,大伙儿愈战愈勇,阻敌于险壁之下。此刻,游击队主力赶回声援,薛家寨里枪炮齐鸣。从黎明激战到下午,敌军难堪溃逃。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顺着爬山步道,来到1号赤军寨洞,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最高处约3米,低处缺乏1米高。其他寨洞内,当年的连锅灶,土炕连着灶头痛经;垂头一看,修械所的机床孔槽模糊可辨。山寨幽静无言,却铭记取一段艰苦奋斗的年月。

    "在薛家寨闹革命,遇到大众,得亲。"父亲的话,田发义一辈子铭记于心。

    烽烟何尝远,峥嵘年月稠。在照金乡野,还有更多感人肺腑的赤军往事。

    本报记者 王乐文 高 炳 原韬雄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6  收藏